别把胃肠息肉不当回事!
- 作者:胃镜室
- 发布日期:2025-07-30
- 编辑:宣传科
- 点击:1
在我们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,发现不少病人都会有胃肠息肉。那胃肠息肉到底是什么?应该怎么防治?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胃肠息肉,简单来说,就是胃、肠(尤其大肠)黏膜上冒出的异常增生的“肉揪” 。这些家伙形态各异,大小不等,小的如米粒,大的可能像核桃。
为何它们会出现?
先天因素:
如果家族中有息肉或癌病史,那你可得格外小心,遗传基因可能会让你比别人更容易长息肉。
后天因素:
胃部: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的“元凶”之一。它在胃里捣乱,引发炎症,刺激息肉生长;还有胆汁反流,那些本该在肠道的胆汁跑回胃里,腐蚀胃黏膜;另外,长期吃抑酸药,改变了胃内环境,还有烟不离手、酒不离口等,都在不断地刺激胃黏膜。
肠道:平时爱吃肉,蔬菜水果吃得少,还偏爱油炸烧烤,这种高脂低纤饮食,容易让肠道“闹脾气” ;长期便秘,大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,产生的有害物质刺激肠黏膜;慢性肠炎反复发作,炎症持续刺激。当然,烟酒对肠道的危害也不容小觑。
预防方法
虽然没办法完全杜绝胃肠息肉,但做好下面这些措施,能大大降低它们出现的风险:
健康饮食:多吃蔬果、全谷物和豆类,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;少吃红肉和加工肉;烹饪时尽量选择蒸煮拌,少用油炸油煎,减少油盐摄入。
勤运动,控体重:每周进行几次运动,既能增强体质,又能控制体重,避免肥胖给胃肠带来负担。此外,还要记得早睡早起,别熬夜,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。
戒烟限酒:香烟里的尼古丁、焦油等有害物质,还有酒精,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可不小,能戒就戒,实在戒不了,也要严格限制。
治基础病: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,或者有慢性肠炎等,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,规范治疗,别让这些小毛病发展为大问题。
核心:定期筛查!
关键年龄:40岁是个重要节点,从这个年纪开始,务必启动胃肠镜筛查。很多息肉早期没啥症状,等到有感觉了,可能已经比较严重。所以要定期检查,早发现早治疗。
初筛辅助:粪便检测也是个好帮手,如果检测结果异常,必须进一步做肠镜确诊。
高危人群:像有家族史的人,筛查年龄要提前,可能20岁、30岁左右就得开始定期进行检查,要密切关注胃肠健康。
发现息肉,多数应切
一旦发现胃肠息肉,医生会根据息肉大小、形态、数量等综合评估,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得通过内镜下微创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。
不切隐患大!
不同类型的息肉风险不同。腺瘤性息肉可是明确的癌前病变,如果拖着不切,随着时间推移,癌变风险会越来越高;还有那些有高危特征的息肉,比如直径大于1cm、生长速度快、形态扁平或凹陷、带有绒毛等,就算不是腺瘤性的,也建议尽早切除,以免后患。
如果发现自己有胃肠息肉,或者出现便血、大便变细、大便习惯改变、持续腹痛腹胀、不明原因消瘦等症状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,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方案。主动预防、定期筛查、科学处理,就能把胃肠息肉癌变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。